最高级的爱情是携手共进,相互成就。在葡萄酒界,有这样一对“酿酒伉俪”,一位潜心研究葡萄酿酒技术,攻克多个酿造难题;另一位在葡萄园默默耕耘,培育出全世界范围内自然色度最高的染色葡萄品种。
他们就是张裕第五代酿酒师、中国葡萄酒行业第一位女酿酒师陈朴先与张裕总农艺师冯贻标。

志趣相投的葡萄酒“伉俪”
陈朴先和冯贻标是山东农业大学的校友,毕业后两人先后进入张裕工作。他们初到张裕的1950年代,正是张裕最艰难的时期。陈朴先主持“化验室技术工作”,却连一支像样的试管都找不到。陈朴先从零开始,苦拼三年,将各种酒从生产流程到详尽的技术工艺全套制作出来,逐步组建了张裕的技术团队,也为我国葡萄酒、白兰地工艺规程的制定描绘了蓝本。
1958年,陈朴先兼任张裕酿酒大学教导主任,负责制订教学计划,组织编写讲义,为全国各地的葡萄酒厂培养技术人才40余名。

实验室里的陈朴先(右二)
冯贻标则被分配到烟台西北部的荒漠沙滩上,当地人叫它西沙旺,也有人称之为烟台的“西伯利亚”。海风一起,便是黄沙一片。这里是张裕公司的原料基地——烟台西沙旺葡萄园。沙滩、草棚、马灯、剪刀、锄头、扁担便是冯贻标和他的学生们开始科研的全部家当。

工作中的冯贻标
志趣相投的灵魂终会互相吸引,两个全身心投入葡萄酒事业的人走到了一起。1992年《人民日报》刊登的散文《路标》,曾经描述陈朴先和冯贻标这对“酿酒伉俪”在葡萄酒事业外柔情的一面:“葡萄园离城有10公里地,婚后小冯也难得回家。整天窝窝头就咸菜的,陈朴先能不心疼?她就去送饭,徒步来回跑,跑得脚掌起泡。最叫她伤心的是,有一天路上,把裙子给挂破了!‘别哭别哭。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赶明儿给你买条新的。’小冯说。”
携手写就中国葡萄酒传奇故事
在相互扶持与鼓励下,陈朴先与冯贻标在各自的领域里创造了斐然成就,成为中国葡萄酒历史上一段佳话。
1981年,历经16年的选育,冯贻标终于培育出中国自然色度最高的酿酒葡萄品种:“烟73”和“烟74”葡萄,对于中国葡萄酒生产行业调整红葡萄酒的色泽、提高红葡萄酒的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2015年,“烟73”和“烟74”被载入《牛津葡萄酒词典》(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ine)第四版。目前“烟73”和“烟74”葡萄仍是世界范围内自然色度最高的葡萄品种之一。

冯贻标在葡萄园中巡查
作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第一位女酿酒师,陈朴先接连在攻克白葡萄酒早期混浊、红葡萄酒早期沉淀的技术难关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中国葡萄酒技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04年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授予陈朴先“全国酿酒行业特殊贡献奖”。
更广为人知的是,创立于1931年中国第一干红品牌——张裕解百纳在陈朴先手中焕发了新生。
二十世纪70年代初,陈朴先牵头成立新中国首个干红试验室——张裕解百纳干红中心试验室,在张裕解百纳干红的酿造工艺改良和葡萄品种选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创新,完善解百纳的工艺配方,并赋予其浪漫的东方文化基调,展现中国葡萄酒的风雅,结束了中国高端葡萄酒多年来缺乏核心技术的历史。

1983年秋,美国葡萄酒界权威人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葡萄酒酿造学系教授阿曼林(M.A.Amerine)在中国讲学时,陈朴先把张裕解百纳干红带到北京请他品尝,在轻工业部北京发酵研究所的会议室里,阿曼林品尝后连连称赞:“太美妙了!完全具备国际一流红酒的品质!”
正如阿曼林所言,张裕解百纳以一流品质揽下众多国际大奖。1987年,张裕解百纳在布鲁赛尔举行的第25届世界优质产品评比会上获国际金奖。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葡萄酒首次获得国际金奖。

2008 年, 张裕解百纳在第九届 SIAL 国际食品饮料展览会获评“全球 30 个顶级葡萄酒品牌”之一,为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葡萄酒品牌。

2019年,张裕解百纳被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为“亚洲TOP1葡萄酒品牌”。2020年,在英国《饮料商务》杂志(Drinks Business)主办的“全球葡萄酒畅销大单品盲品赛”上,张裕解百纳干红从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美国等国的全球畅销红葡萄酒品牌中脱颖而出,以90分的成绩斩获第一名。

如今,见证了陈朴先与冯贻标浪漫爱情的张裕解百纳,在宴席餐桌上见证了无数国人的幸福当红时刻。中国宴喝红酒,就选张裕解百纳。
无论是家人朋友相聚,还是商务庆功,抑或是婚礼喜悦时刻,一场热闹的中国喜事,总少不了张裕解百纳的身影,解百纳开起,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