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仅仅是疫情的原因,好几年没有踏进贺兰山东麓。借“2023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经销商大会”之际,终于来到我久违地方。
几天下来,走访了留世、迦南美地、长和翡翠、嘉地、名麓等数十家酒庄,我对这几家酒庄并不陌生,了解建庄过程和每个庄主的文化底蕴,也见证过它这些年从葡萄种植到葡萄酒酿造等方面的变化。疫情之前,我都每年必来,但这次,在品完酒之后,又一次惊艳了我的嗅觉和味蕾,让我耳目一新,仿佛这些酒庄陌生了我。
每次来贺兰山东麓,我都要拜访郭万柏、周淑珍二位老师,二位是我在葡萄酒行业里很尊重的前辈,也是我多年的良师益友。多年没见的郭万柏老师已经退休,离开了酿酒岗位,我顿觉心情有点沉重,当得知郭老师在个几家酒庄做顾问,心情坦然了下来。又被他年过花甲,仍然坚持在葡萄田间地头的精神感染着。

踏进贺兰山东麓,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每当一款款刺激着我神经的酒款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时候,郭万柏、周淑珍老师的影子也随之出现,
在穿越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看到在烈日的葡萄园里体味葡农剪枝和除草的辛苦;在土地上劳作的一个个面孔,简直就是我那段生活中享受到的一盘盘的菜、一篮篮的水果、一场场免费的自助餐。
忽然我想起了马克思的一段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些我敬佩的他们,在贺兰山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在时间的河流中,我恍如看见由读相关书籍,这些承上启下的人物,在用心酿造葡萄酒,在酿造贺兰山东麓。
沿着贺兰山一路走来,郭老师、周老师与这份紫色浪漫结缘,已经整整40个年头。在问及郭老师:“你和周老师在葡萄种植和酿造方面坚持了这么久,是如何做到一种默契”?郭老师说:“如果把时间比喻为一条河流的话,那么这个空间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或者说河两岸的风景。这两个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1982年,郭万柏、周淑珍老师进入宁夏玉泉葡萄酒厂(西夏王的前身)从事葡萄种植工作,这个被戏称为“黄埔军校”的地方,为宁夏最早输送出一批专业的本土酿酒人才。从此之后,他们便走进了葡萄酒的世界。
40年与葡萄酒相伴的时光,他们目睹了贺兰山东麓产区起起落落的发展历程,并在这之间积淀了关于葡萄酒种植、酿造、管理、推广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今天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更要走出去,走到国际的大舞台上,展现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酒的风采。”
郭万柏和周淑珍,在葡萄酒行业内被誉为“葡萄酒界的神雕侠侣”。他们结缘于葡萄酒,从相识、相伴到相互支持,一起取得人生中的辉煌成就。
退休后的郭万柏老师,除了回归于葡萄田,专心致志从事葡萄栽培方面的指导工作之外,为贺兰山东麓产区的宣传、推广不断的努力着,在我的心目当中,郭老师不仅仅是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者、酿造者,更是一个产区葡萄酒文化的传播者。当我问及郭老师,为什么不辞辛苦的推广产区?“情怀!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村概念的逐步推进,世界各地的特色产品早已开始进入我们大众的视野。其中葡萄酒这一农产品的遍布速度更是可观。然而就在人人都能喝上醇厚的葡萄酒的时候,贺兰山葡萄酒的文化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赋予了我们一个时代使命与机遇,为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的发展心无旁骛,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随着葡萄酒知识的普及,“葡萄酒文化”逐渐成为国内外领域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产区和风土是影响葡萄酒品质的地理因素,文化则是辨识葡萄酒风格的人文标签。葡萄酒会通过种植师、酿酒师并根据自己的年份和类型,讲述有关它的产区和它自己的故事。
谈及葡萄酒文化,郭老师说:穿越时空,葡萄酒在世界的东方以另一种方式被创造。在博物馆的河南贾湖遗址馆,用贺兰山东麓的葡萄藤条编织而成的草棚,形象化展示了当时贾湖遗址的挖掘现场。贾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的重要遗址,距今约9000至7500年。本世纪初,中美两国科学家在贾湖陶器皿碎片上发现了含有酒石酸成分的沉淀物和野生葡萄籽粒,将世界葡萄酒的起源向前推了约1000年。

葡萄酒发展的时间轴上,年轻的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被业界人士称为“中国葡萄酒的未来”。这里拥有业界公认的“黄金纬度”、地势均衡的“黄金海拔”,黄河水的哺育、贺兰山的呵护、光热风的塑造,造就了葡萄酒“甘润平衡”“香气馥郁”的独有品质和典雅大气的东方风格。
葡萄酒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同葡萄酒的独特风味为葡萄酒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提供了空间。以葡萄酒为媒,宁夏和世界葡萄酒产区都有深度的交流。宁夏葡萄种植、酒庄管理、葡萄酒酿造工艺等方面许多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孕育一款好的葡萄酒时间是漫长的、充满感性的,需要耐心和信心。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需要与经销商、消费之间找到共鸣点。
“天作之贺、和而不同,”各表其美、美美与共。无论葡萄被种植在世界哪个角落、以什么样的工艺进行酿造,都是人类文明共同创造的成果。正是因为有了文化的滋养、文化的传承、文化的赓续,葡萄酒才成为情感的纽带和文化的使者。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信仰,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榜样。对于一个从事葡萄酒行业几十年的我来说,信仰是习总书记:“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我的榜样是郭老师、周老师。他们在我心目中就是中国葡萄酒的“神话”。正如前几年和一些由喝拉菲,改喝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有识之士说:“我们就喜欢周老师和郭老师酿的酒。”
在这次“2023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经销商大会”上,郭老师、周老师分别获得产区“2022年度优秀园艺师和优秀酿酒师”,得到了表彰。我们很多同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在葡萄酒的世界里,年轻并不代表珍贵,成熟的滋味更加迷人。当属于青春的鲜嫩多汁逐渐散去之后,留下的,是只有时间才能酝酿成熟的深刻与厚实。当一瓶酒真的成熟,年轻的葡萄酒再精彩也无法与之相比。普通人的生活,简单平凡,轰轰烈烈的爱情落幕之时,便是油盐酱醋日复一日无穷无尽之平淡的开始。没有人愿意被责任禁锢,从爱情到婚姻,唯有不断创造,才能在平淡中活出新鲜感——尤其是,我在做的,是你懂的;你在做的,是我喜欢的——是命运之神眷顾着郭老师和周老师,让中国葡萄酒融通了他们的生活和家庭,成为彼此密不可解的纽带;还是他们夫妇的勤奋、亲和、诚恳、无私及不懈努力感动了酒神,让他们酿出的美酒,有着不寻常的芬芳?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他们是夫妻,是知己,是搭档,而葡萄酒,是他们共同的情人。悠悠岁月里,他们的爱情从青涩走向了成熟,他们葡萄栽培、酿酒的技艺,更是日臻成熟,如火纯青。每一棵葡萄树、每一款、每一滴酒,都融进了他们的心血和感情。酒里,承载着他们共同的梦想,既有着他们不断创新的爱情光泽,又带着岁月打磨后的圆融细腻。
郭老师专门从事葡萄栽培顾问,周老师专门从事酿造顾问,可称之为“黄金搭档,”也不亏为葡萄酒间的“神雕侠侣。”而今只盼手中一杯酒,身旁一个她,无论天涯海角,就这样安安静静过着小日子。用一杯酒的单纯,面对一生的复杂。愿无岁月可回头,且敬往事一杯酒,就这样,在时光深处,让幸福生根发芽。

离开贺兰山东麓,余犹未尽。我在想如果“紫色名片”代表贺兰山东麓的风土,那么,郭老师、周老师就是贺兰山东麓的“人文”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