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琳:三十年,用葡萄酒点亮人生

时间 : 2024-05-07 21:19 来源 :  天塞酒庄微信公众号 作者 :  中国名庄先行者

       彰显行业典范!探寻向上力量!

       特辟【致敬先锋者】专栏!

       谨此呈现于“天塞杯”首届中国葡萄酒推广先锋人物暨第四届天塞霞多丽女神大赛中,闪耀高光时刻的先锋代表!历数他们为中国葡萄酒不断向上,所付出的勇气与智慧。


1.jpg
刘延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教授

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酿酒微生物岗位科学家

       序言

       30年时光,她全身心付诸中国葡萄酒教育科研。她带领团队,实现中国本土葡萄酒酵母“0到1”的突破。她殚精竭虑,创建国内首个专业葡萄酒品鉴公益平台。她是科学家,却擅以诗意之笔,用葡萄酒点亮自我,也照耀他人。

       20年,实现中国葡萄酒酵母“0到1”突破

       两周前,正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成立30周年,迎来众多五湖四海的校友与宾朋,欢聚一堂,好不热闹。

       至此,刘延琳也在这座被誉为葡萄酒行业“人才的摇篮、技术的源泉、产业的支点、文化的平台”的亚洲首所葡萄酒学院,度过了30年执教生涯。

       提及院庆,刘延琳百感交集。

       她感念与学院的共同成长,更感念与同学们亦师亦友的岁月。葡萄酒学子对母院念念不忘的炽热之情与点点滴滴的支持之力,每每令她感动不已。

       “当上海校友在校庆院庆之夜,点亮‘上海之巅’的瞬间,这种共情被推至高潮。更有云南校友深海潜水贺校庆,将葡萄酒人的浪漫镌刻在骨子里。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最大的骄傲!”

       “他们真的做到了!”回想94级同学们入校时提出“今天我以学院为荣!明天学院以我为荣!”的场景,刘延琳犹觉历历在目。

2.jpg
刘延琳在“品味西农·葡萄酒文化与品鉴公开课”活动现场

       “这是命运的眷顾。如果真的从事航天事业,我的小肩膀可能担不起那么大的重任!”谈及当年高考与航天专业擦肩而过,刘延琳感叹人生的奇妙。

       1985年,她步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读园艺系。也是这一年,国内首个“葡萄栽培与酿酒”专业在西农设立。9年后,葡萄酒学院诞生。此时,已留校任教两年的刘延琳,成为该学院第一批教师,开启葡萄酒酿造以及葡萄酒微生物资源与育种研究之路。

       一去三十载,深藏功与名。

       去年的五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召开“中国本土葡萄酒酵母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的项目成果鉴定会,“官宣”了刘延琳团队长达20年的研究成果。

这意味着中国本土葡萄酒酵母,实现从0到1的突破!也令刘延琳和她的团队,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3.jpg
刘延琳在酒庄参与酿酒工序

       早在2004年,刘延琳便与团队开始在国内重要葡萄酒产区,大范围收集酵母资源。

       从葡萄园到附近土壤,从酒厂设备到葡萄表皮……建立起保藏2万余株本土葡萄酒酵母的种质资源库,获取239种基因型的酿酒酵母核心种质,筛选出50株酿酒特性优良菌株,开发出近30株典型特征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功能细分的系列本土酵母菌……

       最终,优选出两株酿酒学形状优异的酵母菌——CECA和CEC01,应用于规模化生产。如今,刘延琳团队研发的本土葡萄酒酵母,已被推广应用至全国30个省区近千家酒企,彻底改变曾经国内企业长期依赖进口酵母的局面。

4.jpg
刘延琳在“品味西农·葡萄酒文化与品鉴公开课”活动现场

       近二十年,葡萄酒微生物逐渐成为国际业界研究的热点。发掘本土微生物,应用至特定生态环境,解决不同产区在质量提升过程中遇到的产业发展瓶颈问题,进行葡萄酒风土表达与重塑,也始终是刘延琳多年探索的方向。

       “这个领域看似小,其实很大。微生物资源是个宝库,可以围绕其做更多文章。微生物的发掘利用已变成葡萄酒工艺创新的一把钥匙。我们不能满足于几株或几十株,亟需持续探索菌种选育,不断开展技术革新,未来的道路还很长。”

       “持之以恒,不受诱惑,甘于寂寞,乐于奉献。”“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典型研究!”“历时二十余载,西农葡萄酒学院刘老师团队坚持聚焦于一个细分的研究方向。确实,这是一个不忘初心的典型案例!”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如此评价。

       10年,倾注Tasting Panel

       这些年,刘延琳的微信头像一直是Tasting Panel纪念杯。

       Tasting Panel,国内首个专业葡萄酒品鉴公益平台。

       四个月前,刘延琳代表Tasting Panel接过“天塞杯”首届中国葡萄酒推广先锋人物“教育奖”奖杯。

5.jpg
刘延琳与天塞酒庄庄主陈立忠(左)在颁奖现场

       “在学术科研之外,Tasting Panel是我最重视的事情。”刘延琳对这个由自己一手孕育的“孩子”,倾注满腔心血。

       “创建这个平台之前,早就思索许久。对于西农葡萄酒学院的同学,要成为葡萄酒品尝的行家里手,仅凭葡萄酒品尝课的课程训练远远不够,也成为同学们就业后的一个短板。”2013年底,刘延琳正式创建Tasting Panel。

6.jpg
刘延琳在TastingPanel品鉴课堂

       十年时间,Tasting Panel举办国内外葡萄酒主题品鉴活动逾300场,输出一批批葡萄酒专业品鉴明日之星……

       “特别感谢众多校友、专家学者、国内外行业协会、广大酒庄、专业酒展与赛事的鼎力支持!”在刘延琳看来,平台创设之初,最难的是寻找品鉴酒样。

7.jpg
葡萄酒大师Roderick Smith授课后与师生合影,曾多次来Tasting Panel做专题讲座

       时间证明了一切。每周一次主题品鉴,12款酒品。十年的坚持,平凡中有执着坚毅与梦想。更不乏诸多葡萄酒大师和著名葡萄酒专家,前来公益授课,助力这支梦想之花,渐次开放,渐次璀璨。

       “我们无形中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专业师资队伍,也做出了行业影响力。”刘延琳笑中透着些许骄傲。

       骄傲之外,亦有欣慰。

       许多从Tasting Panel走出来的同学,现已分布在行业各个领域,从品鉴课程讲师、侍酒师、酿酒师、名庄代表到酒企品牌推广,在业内发展得很好。

8.png
刘延琳在TP杯葡萄酒讲师大赛决赛现场

       “TP像一盏灯,点亮了我的生活。”一位同学如此评价Tasting Panel。

       这句话,也是刘延琳多年从事葡萄酒教育的写照。

       中国葡萄酒教育,路漫修远

       再回首,刘延琳犹觉39年前导师贺普超先生四处奔走,在西农成立国内首个“葡萄栽培与酿酒”专业,好似就在昨日。

       从专科到本科,直到拥有成熟的教学体系,乃至登上教育部目录。如今,全国已有20多所高校开设葡萄酒相关专业。这条充满光芒与艰辛的奋斗之路,印满一代又一代人坚实的足迹。

10.jpg
刘延琳在葡萄育苗基地观察新品种

       “近年来,行业深处调整期,就业问题突出。毕业生找工作难,酒企招人同样难。”刘延琳认为,中国葡萄酒教育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也有不少困难。

       “归根到底,葡萄酒终究要面向市场。很多产品找不到对应的消费者,还有大量消费者缺乏渠道接触葡萄酒。”

       这些年,刘延琳愈发深感葡萄酒推广方式的重要。“不同的酒,对应不同消费者,也需不同的方式。面对广大消费者,我们不应摆出教育者的姿态,潜移默化,亲和一些,平和一些,或许更好。”

12.jpg
刘延琳在品鉴葡萄酒样

       对葡萄酒进行中国式文化表达,是刘延琳一直想做的事情。

       疫情期间,她通过感性细腻的文笔,将一支支海内外佳酿,化作一篇篇灵逸的酒评。

       正如她在文中所说:“品尝葡萄酒,就是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有学生看过她的酒评,表示尽管没有亲自品尝,却似乎能理解那种感觉,并逐渐开始喜欢葡萄酒。

13.jpg
2022年6月,新疆“智慧农业——新疆葡萄酒产业现代化发展技术”高级研修班在天塞酒庄举行,刘延琳在培训现场授课

       今年春节前夕,刘延琳第十二次收到天塞酒庄寄来的生肖酒,特赋一首《西江月·天塞【龙年】龙本原》,中肯表达心中所爱。

       “天塞是一家有愿景、有格局的酒庄,起点很高,从建庄就有专业人士参与规划建设,这么多年始终坚定方向,没走弯路。天塞葡萄酒是对新疆焉耆风土的表达,也让我更好地了解这个产区。”

       与此同时,天塞对细节的把控,也令刘延琳动容。“处处彰显完美主义,才能实现大的目标。”

14.jpg
刘延琳在新疆赛里木湖

       谈及未来,教学人才培养,新产品研发,本土酵母推广……“科研成果产品化”依然是刘延琳奔赴的方向。

       对于刘延琳,葡萄酒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就像Tasting Panel的设计标志:沉醉之后,有人跳跃起来,有人却陷入沉思。此时此刻,哲学诞生了!

新闻评论

    热门点击

      最新报道

        加入酒庄列表